石金武

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军民融合另外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拉动民用资本,在国家可控的条件下参与到国防建设中,这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石金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首先我代表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对第二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表示祝贺,预祝这一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为了使这次大赛能够举办的更好,安排了暖场演讲,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是《军转民发展的时代机遇》。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第一个方面是新时代发展主题和军转民机遇,第二部分是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关系,第三是坚持走军转民道路,增强两个服务,第四是倚重军民融合,大力推进军转民发展,第五是增强军转民的转化度,力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转民,是国际上对国防工业实行军民融合的一种称谓,特指军民装备等军品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向民用生产领域的全面转移,在国内解释是指和平时期,国防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剩余生产能力,挖掘自身的生产潜力,并且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来生产民品,以发挥国防工业对于民用工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军转民的主体是军民工业,我国是指原军工领域。



现在,因为一般把军工领域称为国防科技工业,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是经过军转民改革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一转变实现了国防工业,真正实现由消费经济到增值经济的转变。



坚持军民融合,历来是党和国家指导国防工业和武器状态建设的重要方针,也是全面聚焦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在大力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中开展双创的新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我们国家,特别是对于进入国防领域和国防工业中的军转民成果,这个关注度前所未有,那么也成为民间资源大量涌入的热点,国防科技转化和军转民的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新时代发展主题与军转民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这一重要论述结合了国家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大势,为新时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产业的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深化国防工业体系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提出了推进社会化协作,推进军工企业重组,提出扩大引入社会资本,积极稳妥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试点。他提出了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积极参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于战略的谋划。



这些都是国防科技工业新时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任务指向和聚焦点。军转民过去的痛点,经过40年发展,军工企业在军转民方面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这些随着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的突破,有可能进一步化解。那么繁重的任务进一步说明军转民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精细度和发展机遇。



第二,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关系。军民融合强调是融,核心是促改革要强群。对于国防工业而言是优化,是构建,那么军转民强调的是资源的转移、能力的带动,核心是促发展要效益。而军转民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本原,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关系是前后相随、前后依存、互为条件。军转民效益的真正实现,恰恰是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和底线的。


军民融合绕不过军转民,军转民离不开军民融合,这是由于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来都不是纯经济效应,而是社会性、军事效益和安全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统一体。



当前来说军民融合,军转民的问题我们已经要有所结合。军民融合是强国和强军的统一,邓小平早年说过军队装备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在国民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上实现,军民融合体现军转民是发展的一年,也强调了民参军。


军转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供军民融合借鉴。而安全方面,军民融合的内涵中强军的份额很重,能够推广经验的在当前看来不多。但这恰恰是我们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共同努力的方向。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军转民已经延伸到国防工业,由提供专业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融合性,或者说兼容性。科研生产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军转民,是从生存到发展的问题。那么站在军民融合大环境中看是一个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和大力推进发展。军转民是世界性工业发展问题,而且是军事强国普遍坚持的一项战略,可以说长远的方针来看。不仅不能淡化,而且需要强化提升。



例如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特种机器群,其中超过600架加油机,近200架侦察机,这种特种机大多数原型机都是由波音707改进,这种大型运输机首先是为了军用设计,而后改成客机,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军转民典范。


军转民的体制是军民结合体制,但是不能说军转民就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也不能简单说军转民,但是释放效能,更好的制衡强国和在国际上,提高我们国家的话语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为之不懈奋斗,努力的任务。



第三,坚持走军转民道路,增强两个服务。如何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核心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是处理好军队建设,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经历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寓民、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转民的发展道路,迈上军民发展的新征程。那么使军转民成为军民融合倚重的重要方面,国防科技工业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这一点有目共睹,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也是世人瞩目。把保持战略优势作为根本点,今天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对于国防工业相当重要。而制度创新对于今天的中国国防工业更重要,可以预言军民融合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制度不断的以根据科学、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国防工业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凭借着超前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能力,国防工业一次次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2017年有51家中央企业经营业绩为A级企业,其中有11家是军工企业。102家央企中有11.76%,军转民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改革开放,成为军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有效途径。


军转民在培育和带动民用企业竞争力和优势经济增长方面也保持了巨大的动力和潜能。



同时军转民在推动军民两大创新基础互动、互补、互通方面,军民融合和军转民有高度契合,体现了当今牢固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统筹思想基础。军民融合覆盖面更大,除了科技的诸多因素,覆盖了军转民所涉及到的全部军民两用产业领域,以及新兴产业和业态,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生产等等。



军民融合另外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拉动民用资本,在国家可控的条件下参与到国防建设中,这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这是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军队发展的大体系中,也是特指在经济、科技、人才等范畴从事武器装备和科研生产,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这40年来,民企在市场主义的大潮中快速成长,潜力和活力不可低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民参军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醒,目前民参军基本都是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风险确实不小,参军要谨慎。尽管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军工实力位居第一的美国,他们军民融合度非常高,但是我们现在民参军也要仔细冷静的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科学的评估。



军转民方面完善了军工的产业链条,这同样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路径。这40年来,军转民形成的生产机制和效率优势,成为了当今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军品生产是社会直接配套力,目前也在显著性的扩大。2012年有资料报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1.7%左右。今年有资料报道,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了军工产品,特别是军工零部件生产的半壁江山。从国外经验来看,军品的社会采购比例一般是30到40%,那么据对陕西地区的调研,优势企业进入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效果非常显著,那么军工企业单位基本实现社会化,而且军工的科研生产中有23%左右是由社会配套。那么生产加工有17%放在非军工系统单位来完成的。



第四,倚重军民融合。国防军队支出是国防工业能力形成的源头,那么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草案报告中,列出国防预算是9543.54亿元,较上年增长7.6%,增速为这15年来的最低。2017年中国财政国防支出是10443.97亿元,比上一年执行数增长7%,增速又是近16年来最低。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防建设的基础,其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



如今军民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重要意义是在强军的前提下节约军费开支,也体现促进国防科技的创新效果,使国防科技发展得到更多的支持。特别是有助于通过释放军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军工优势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国际总量和质量,为加快军工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条件。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发展,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军转民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成果,伴随着改革开放两代人,但实际上不只是两代人,也可以说是三代人的艰苦努力,走出了一条世界公认的军转民发展道路,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军工科技成果,不断的在民用领域应用,使军转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大笔经济产业形成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大笔优势产业成为国家的发展支柱,一批特色产业成为国家新兴产业群,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可增长的角度来看,都对支撑国防建设和强军的作用越来越有效,可以说军转民的成效已经成为支撑国防工业重要的经济基础和促进国防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进入新时期以来,一些军事强国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军转民,民转军的深入发展,使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尤其是在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性强国持续转型中,在国家局势动荡多变中,军转民发挥了稳定的作用。军工产业由技术进口户变成了技术出口大户,军转民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厚重的军转民成果体现在航天、航空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材料、精细化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信息安全、控制装备和军工电子等领域。



受军民融合的鼓舞,进一步拓展大批国防科技成果和军工产业面向民用领域的需求,可以说是当前总体上来看,出现非常旺盛的形势。军工行业进一步清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其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民营领域抓住军工释放科技创新的机遇,吸引优秀科技成果,实现转型升级。



而面向无人机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导航和通信等民用优势领域,对于国防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快军民协同创新,有利于发展和培育优势的军民融合创新主体。从当前的改革看,新一轮的改革目前是加快推进,以及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指引。这期间会有一批企业加入,为军工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将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势产业链的结合,把想做的事情做好,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