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飞天联合创始人、公司董事长兼CEO。具备20年通信及装备电子行业经验。先后在航空航天、摩托罗拉、华为等公司从事研发、市场、战略工作。曾获"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称号。



赛天资本合伙人,职业早期作为投资银行从业者,帮助成熟企业合规发展;近10年来作为投资基金管理者,去发现充满活力和潜力但尚有各种缺陷的企业和创业者,并和他们一起成长。



空天界:飞天联合是国内第一家在机上互联领域获得全球适航认证"大满贯"企业, 您能不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飞天联合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什么是认证大满贯呢? 

首先感谢空天界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飞天联合是一家民用航空电子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一家航空数字化服务商,重点从事航空业To B产品及服务业务,主要为航空公司、飞机公司、航空业生态方提供机载电子产品及飞机数字化应用服务。

民航电子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它需要适航当局做出适航批准,产品才能进入到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使用。我们这些年经过自主研发,在全球特别是美国的FAA和欧洲的EASA,还有中国的CAAC做了我们系统及产品的适航认证,相当于获得了全球主要市场的入场券,也就是取得了适航“大满贯“。主要的适航当局的适航认证都获得了,也就有了进入全球主流航空公司市场的机会。但能不能做好,还要看自己在商业方面怎么去做。飞天联合很荣幸能在这个市场中有系统级产品以及一定的市场认可度,但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与外国公司相比体量还不够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继续努力。飞天联合也会与股东方一起更快地发展,追赶国外同类供应商,跟他们有更多同台竞技的机会,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

空天界: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赛天资本以及国家航空产业基金,和您主要关注的企业类型。

首先非常感谢空天界对我们的邀请,一起与大家分享在空天领域投资的心得。赛天资本为什么用"天"字?就是因为在早期和国家航空产业基金有很高的相关度。国家航空产业基金在2009年成立,当时是专注于围绕低空开放、通航发展等领域的一些投资。赛天资本是航空产业基金参股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从事一些小而美的精品式 VC风险投资项目,在空天领域的投资也有近10年的历史,包括像飞天联合这样的航电类企业,中科院的微小卫星公司等都有投资。总体来讲,赛天资本的投资策略是走一个小而美的精品投资策略。从投资领域的角度讲,我们没有特别强调某一个赛道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一个有算法赋能的先进制造业的投资逻辑。

如果把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简单拆分成两个阶段,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我们整个国家在走一种靠资本驱动型、市场引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不管是做服装鞋帽,还是太阳能产业,基本上都是走这样一条路,这些产业规模大则大矣,但原创性技术不在我们手里。随着全球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步,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在制造能力上发展的很快。为什么我们投资强调有算法赋能的先进制造业呢?因为如果只是在硬体方面有所见长的公司,在未来发展中被模仿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们投资的所有项目,都在强调虽然表现形式是一个硬体的产品,是一个硬科技,但这个产品一定要是像人一样是会思考的硬科技,这就是所谓的算法赋能。以飞天联合为例,它的表现形式是放在空天载具上的一种电子信息产品,但它背后大量的算法使它拥有了很难被超越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我们基本的投资策略和逻辑。在这种投资策略和逻辑之下,我们并没有特别强调一定是投哪个行业,我们会投一些像飞天联合这样航电企业,也会投一些像生产宇航员出舱服里的重要芯片的企业等等。

空天界:您为什么选择创业之路呢?

我本人是个硬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有比较长时间的航空航天及通信电子行业的融合从业经验,这也决定了我对这个行业的判断相对来说看的更多、想得更远一些。飞天联合选择在民用航空电子及航空数字化领域创立及发展,主要也是看到中国企业在这个行业中、长期的发展机会。具体来说,在这个领域创业有三个顶层的机会:第一,全球化大市场多元化的客户群。民用航空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标准化的产业机会,主体客户群很大,全球上千家航空公司其实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第二,产品全球标准化的基础逻辑已经建立。就像通讯的基础设施一样,比如华为、爱立信这样的企业,它们的核心产品是全球标准化的。民用航电也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它有机会在全球范围获得市场空间;第三,中国单一市场的红利机会。中国从整个经济体量到发展趋势来看,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多个领域的单一市场,包括民航未来最大的单一市场一定是中国,预计在2026年到2027年之间,中国就会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全球最大的单一民航市场,中国的红利也会进一步凸显,红利增长率也是持续保持在两位数。虽然疫情对整个经济环境会有所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个市场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会延续很多年。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在这个行业里来创业。

但是有机会的同时也会有挑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业进入门槛高、适航认证难度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有经验的团队持续深耕很多年;第二,投入周期长,这是整个航空航天体系里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航空航天类企业很难在创立后短期内就实现爆发性的增长,往往需要持续积累多年才可能开始规模增长;第三,起步即全球竞争,起步就面临着美国、欧洲等著名企业的直接竞争。

面对这样的顶层机会和挑战,飞天联合的核心还是利用更好的市场化机制,来尝试做航空高端电子装备的创新性企业,虽然这里面的风险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机会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感谢公司的各个股东方,包括孔总和赛天团队,对我们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持续的支持,我们也会和各个股东方一起把公司做的更好。

空天界:您决定投资飞天联合的时候,飞天联合当时处于一个什么阶段?您觉得它在哪些方面有投资价值?段总身上又有哪些特质打动了您?

我们是飞天联合早期的投资者之一,为什么投资飞天联合?经过这么多年,其实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数据,我们有一个研究内容是关于中国创业者画像,就是类似于像段总这样的一些科创企业,它们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子?我们选取了截止到2020年5月31号,在科创板上市的,除了医疗领域外的78家制造业的企业,以及创业板50指数的成分股的50家企业,合计128家企业作为样本。对这128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创始人做了分析,发现一些规律:

第一个数据是关于创业者年龄。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其创始人的创业年龄平均是37.85岁,中位数大概是38岁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科创板的成功企业家,在创业时已经超过了35岁,在38岁左右。同样的数据在创业板是36.27岁,中位数36岁。

第二个数据是关于创业者的行业经验。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90%的创业者没有换过行业方向,也就是他们大学学的是什么,第一份工作和创业就是做什么的,继续保持相关的行业特征。同样的数据放在创业板是70%,也就是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70%的创业者他们实际上一直在从事和自己学术相关的领域。

第三个数据是这些创业者从他们创业开始,到他们把这家企业带上资本市场,在科创板上市,这个数据是12.95年,放在创业板是10.42年,比科创板稍微短一些。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挖掘出科技类企业创业者画像:这些创始人基本上都学习理工科,毕业之后去一家和专业类似的大企业去工作,到大概35左右开始出来创业,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在45岁到50岁之间带领企业成功上市。

从创业者画像的角度讲,我们相信第一数据不会说假话,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段总也好,他的团队也好,基本上都是符合这样的特征;其次,我们相信内在逻辑,这些数字听着似乎有些冰冷,但它背后蕴含的是这些创业者在他所属领域的一种梦想,想去改变,甚至想去创造一个和他自己过去所学,过去所工作不同的一种新技术,一种新商业模式。基本上我们投的都是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和段总认识以后,通过和他们不断的交流,给我的感受是,他们在相关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和训练,之后经过多次创业,最终创立飞天联合,取得大满贯的认证结果,我相信段总是希望去改变一些事情,创造一些新的事情。

这些都是当初吸引我们的关键因素,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空天界:飞天联合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处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产业链的整体情况如何。

飞天联合属于系统解决方案商和技术服务商,为飞机公司和航空公司提供机上航电系统配套和机上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面对B端客户(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公司目前最主要的产品是互联飞机和数字飞机解决方案,主要解决飞机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问题。为了方便理解,举例来说一下,互联飞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就是乘客高速上网,数字飞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就是飞机黑匣子的实时在线化和地面对飞机的实时专家支持系统。

对于全球的民航市场,我们其实只做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整体来说,对比近100年来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这些航空大国,以及现在的美国,能看出这些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以中国商飞为代表的整体崛起,从民用航空大飞机制造的整个产业链看,中国必然是未来航空产业发展最大的机会点,这是大家形成的共识。所以我们在中国创业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我们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去发展。具体从整个产业生态来看,中国仍然是非常薄弱的、亟待发展的。除了中国商飞这个大的主机厂以外,真正大量存在的是传统的承接商,比如国际转包的供应商、承接方、中国的军工企业或者军机配套商,从民用航空这个板块来说,有足够大规模的团队和公司还是相对比较少。

针对于之前所讲的我们飞天联合自己的定位是航空电子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直接面向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一个部件,也不是一个芯片,是类似于华为在通讯基础设施行业一样,面向最终的运营方或者用户的角色。所以我们也希望直接针对中国商飞、波音、空客这样的一些主机厂来提供他们需要的系统级产品。以及针对航空公司提供它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甚至我们还希望更进一步做到一些交钥匙工程。大部分产品我们肯定是要自主研发的,目前飞天联合在中国有北京、成都和深圳三个研发中心,在海外有洛杉矶和新加坡两个研发中心,我们还是希望通过飞天联合在国内的研发制造,面向全球市场提供适航产品的机会,形成最终的供应网。

从整个产业生态来看,目前在这个环节能够像这样布局的公司还很少,所以一方面飞天联合自己继续努力往前走,面向最终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在产业生态环境里面占据更多的位置。我们研究过全球的产业生态,在航电这个领域里面的中心区域和高端区域没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都是在很边缘的位置,所以航电这个领域还是值得去全力发展的。这里需求很大,但中国企业很少,这也是我们创业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我们想来试一试。我们的愿景是从民航到未来整体载人航空器的数字化赋能,虽然这条路很漫长,但我们很有信心。

空天界:卫星互联网现在也是一个很热门的投资领域,您介绍一下飞天联合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卫星的资源商和运营商,主要是给一些大的场景和应用端提供资源服务,这个领域和我们可以说是上下游合作的关系。我们这端很明确的是跟航空公司和飞机方站在一起,给航空公司、飞机公司提供将带宽接入飞机的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并且在飞机里面把这些网络化的资源变成最终航司需要的应用,因为网络只是个基础,航司需要的不是网络,而是接入网络之后的应用,比如是乘客上网用,还是飞机的数据解析用,还是飞行员和地面通讯用,核心是解决这些具体的需求。

目前整个卫星互联网分为基础设施端和应用端两部分,从卫星互联网的视角看,我们是应用端,那我们就要想清楚我们到底为哪个行业解决了什么样的核心问题,有网只是必要条件,但还不够充分。我们实际上一直在思考和在做的工作是,网络接入飞机后什么是航空公司真正要或者有刚性需求的东西。现在有一个核心问题是“乘客在航程中真的需要网络吗?航空公司有资金在这里投入吗?”,所以虽然从外面看,整个航空航天投资非常热门,但投资的热点恰恰不在我们这个细分领域,反而我们这块还是偏冷的(因为投资圈还没有真正看清楚)。等到对行业认知达到一定程度,航空公司开始普遍的、大规模的在中国部署机上网络,或者卫星互联网运营商的普遍带宽已经大量交付,可以使用,那时候可能就进入下一阶段了。

现阶段机上互联网还没有形成特别成熟、完备的商业模式,不像互联网已经发展了很多年。飞机上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会更难懂,要快速让一些投资人理解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奢求现在市场上超大规模,或者是超一流的投资机构能快速理解这个板块。但有些专业级的,比如国家航空产业基金、民航投资基金、赛天资本这样能快速的理解我们逻辑的投资机构先进来,一起发展。总体来说,从资本视角看,我们这个细分领域挑战还是很多的,而且投资热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热。

空天界:您觉得航空航天产业自身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而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我这里就从民用航空电子领域来说,最大的挑战和机会是一样的,就是市场空间大但国产化率低,这也是中国所有创业者的共同挑战,由此还会带来了一个认知上的问题,就是国际市场会认为中国企业是做不了这个市场的。虽然我们认为逐渐这个领域里一定是国产化占据主流,但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行业目前的情况,与20-30年前的通信基础设施行业是一样,需求持续增长,但主要市场还是国外企业垄断状态,就像当年华为、中兴这些企业刚刚发展起来,要跟国外的主流厂商做市场分享时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但好的趋势已经能看到了。建立好品牌认知,让市场对公司的能力有认知,对产品有信心,获得大的航空公司客户的认可,为它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持续的服务。实际上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而在这个领域中所有人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但对于飞天联合来说也是机会,因为只要在这里累积到一定阶段,有好的持续交付的产品和服务,并且用时间证明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是没问题的,那机会自然就来了。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一部分主流航空公司、商飞等主机厂,甚至是海外客户的认可,包括飞天联合在内的一些中国研发制造类企业已经开始给主流航空公司和商飞等主机厂交付系统级产品和服务了。所以我在我们企业内部说过:飞天联合十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打造了一个叫飞天联合的公司,让客户认可我们可以干航空电子这个领域的事情。


空天界:作为投资人,您觉得飞天联合这些年在产业链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符合您当年的预期吗?

刚才段总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从外部的角度讲,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对航空航天领域关注度很高,很热,但从段总的角度来讲,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说资本和产业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和航空航天非常特殊的产业背景有很强的关系。航空产业是双微笑曲线模式,这和一般产业不同。他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占据和消耗资本最大的,是机场和航司这两个领域,又恰恰是资本回报率并不高的领域,实际上这两个领域消耗了整个航空业绝大多数的资本量,但是从整个产业来说,如果没有重资产的机场建设,没有大量的飞机购买,那么这个产业就不会存在。当然还有其他非常复杂比如适航、管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外围看市场是非常火的,但按照一般逻辑考虑,很难抓住精髓,具体怎么去做,还需要进入市场之后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这是我对刚才段总观点的一个补充,我也很同意段总这个观点。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当初对飞天联合进行考察的时候,也有一些思考逻辑。大家总是说航空是现代工业之花,很多现代工业的技术源于航空领域,航空器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可以做到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但恰恰这种最复杂的高级工业制品,一旦起飞离开地面后,在我们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时代,它却变成了一个信息黑洞。大家只要一上飞机手机一关,短则一个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我们会处于信息封闭状态中,这就会让人产生信息焦虑。信息化时代离不开信息,那么只要有需求未被满足,它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在今天来看这个需求越来越强烈,那我们飞天联合的模式也就越来越清晰。当产业方和资本方都得到充分的价值释放时,那这个需求就可以达到了,但是这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已经比我们投飞天联合时接近很多了。

空天界:您觉得航空航天产业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投资人投资这个行业最大挑战是什么?

从科学技术角度讲,"空""天"是存在分界线的,从投资来讲,航空航天也是分开谈论相对比较合适。所以今天我主要从航空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航空领域投资的最大挑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航空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绝对安全之上的高科技产业,以飞行器为例,一定要求绝对安全。只要在技术上有任何心存侥幸,或者工业上的问题疏漏,上天几年之内它一定会以安全事故的形式报复人类。所以,航空行业绝对安全是第一位。其次,也要求很高的经济性,一架飞机30年的使用寿命,20年载人,后10年拉货,期间会受到油价波动、汇率波动、疫情等大量经济及社会因素影响,所以航空业对成本的考量非常高。当然还要不断有新技术的加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既要求绝对安全,又要求有长期的经济性,同时还要具备非常高的技术水平,把这些因素全部叠加到一个行业,这对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具有极高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像段总他们的方向,本身空中WIFI就是很复杂的系统,而且它又要跟飞机上其他航电体系兼容,还要考虑绝对的安全性,这实际上是非常难的。所以投航空领域的投资人,他本身对此领域的系统性认知就要非常深入。这些年我们看了很多航空领域的项目,但都放弃了,最终选择了航电这个点进行投资,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一系统性认知下,提出了一个名为:"系统化思考、应用化投资"的投资模式。那么首先,系统化思考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要把这个投资项目,放到整个航空的大体系里去考虑。其次,应用化投资的意思是,因为整个航空系统投资的成本与风险,远远是一个VC无法承受的,所以我们会选择一些应用化产品,比如飞天联合这样的航电产品。总而言之,在航空领域进行投资最大的挑战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真正的去渗透到这个行业中,充分建立起对行业系统性特征的认知,才有可能去应对在这个领域投资方面的挑战。

空天界:作为一家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您是如何获得第一个像中国商飞、南方航空这样行业领军客户的机会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航空电子起步门槛非常高,首先拿到市场订单的门槛就很高。我们最早跟西飞的合作前大概用了5年积累产品和适航,然后就去海外拿了沙特、东南亚、北美等地的订单,回来之后在国内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国内的一些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才逐渐开始认可我们,我们其实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大概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否则这个市场是很难快速推开门的。在中国做适航的航空电子产品这个领域,直接去敲商飞和三大航的门是很有挑战的,所以这些前期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大客户方或者行业生态真正的驱动方,他们是有能力去引领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我们相信从相关决策方、内部机制等层面,也会让他们更愿意去带动国内相关的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仅仅限制在(国外)头部企业。客观来说,这个行业在国内没有跟他们一样体量的企业,都比较小,大体量的企业只有国外公司。现在国产化的需求是很明确的,而且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动力、驱动力以及发展的势头、速度都非常好。三大航和商飞有意愿,也有义务和责任带动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给所有创业者有更多的机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也很高兴能跟他们展开更多地合作。其实在欧美有很多,公司规模100-200人左右的中小型航空航天企业,他们往往也都是专精在某个领域,在自己这个领域里做的非常好,供应三大航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也期待国内大企业可以更有信心的来支持我们的发展,让行业生态变得更好。

空天界:您创立飞天联合的这十年中您感受到了哪些政策和体制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否释放了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的力量?

飞天联合的成立跟整个产业的政策是一致的。中国商飞成立大概是在2008年左右,没有商飞的成立,中国民用航空的很多产业很难继续发展。2002年整个中国三大航从民航局剥离出来成为市场化主体,东航、国航、南航这三个集团成立也是民航市场化的一个发端。这两件大事发生在21世纪初,到我们公司成立后的这十年,国家在大趋势上的引领,对我们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一是政策方面,国家在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层面出台鼓励政策,对国产化,尤其是高端电子装备这个领域的支持态度是非常鲜明且不遗余力的。加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崛起也是推动了国产化的进程,让整个产业生态越来越健康。

第二是体制方面,虽然原来的国有体制方式是很成熟有效的,但大飞机产业发展起来之后,飞机配套的国产化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还是有机会用一些新的市场化主体的方式,比如像飞天联合这样,多元化的市场化主体做一些创新的尝试,进行有益的补充。

第三是航空公司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行需求发展。民航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新基建和智慧民航的政策鼓励方向,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民航领域,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在这期间我们这样的创新企业能获得的市场机会也会越来愈多。比如智慧民航,对于地面来说就是将机场或者运行中心进行智慧化升级,对于空中来说就是将飞机进行改装。那么飞机改装的核心是把飞机网络化和数字化。飞天联合的产品就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这块,虽然以前大家提到飞天联合,会说我们是做机上WIFI的,没错,但我们远远不止于做机上WIFI。未来飞机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发动机和机体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因为这些都是基础,更重要的在于更高层面的机上能力竞争,那就是飞机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提升会提升未来我们飞机的竞争力。这也是主机厂给我们的一些建议,所以我们也在全力以赴的向这个方向前进。

这都是政策带给我们的红利,所以从政策与体制来说,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是绝对支持的,也是重大利好的。但恰恰是市场化所必须的资本市场可能还没有完全看见这个领域,所以还是希望与资本市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从资本层面更多的关注我们这个领域。

空天界:您对于中国航空航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到全球供应链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飞天联合在海外市场有一些经验,但更多的是教训。我们从几年前开始走出去,是中国比较早的拥有海外交付能力的民用航空电子企业。我们已经在中东、东南亚、北美有航空公司的项目交付。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还是非常稀少的。行业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是进入更多航空公司的市场,比如波音、空客,以及新兴航空器企业的机载电子配套市场,甚至成为系统一级、二级供应商,我想这些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愿景,但是现在看到路径不是很清楚。目前我们飞天联合做到了一部分,可以分享一些经验。

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需要和中国及海外监管机构形成更好的协同关系。首先适航要先行,没有想好这个逻辑肯定走不出去。要获得海外订单,需要先想清楚适航的路径,这里不是要求我们已经有了适航证再出去,而是给到客户明确的适航计划和安排,让他相信我们的产品可以按期交付,并且能够满足适航要求,这是一个前置条件。

其次,从教训来说,在这个行业国际化的市场中,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大多是新人。比如我们如果拿到了美国FAA和欧洲EASA适航许可,基本上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市场都可以进入了,但是有些国家有自己的适航监管要求,比如加拿大、新加坡这些国家,在进入这些国家的时候,要与这些国家的适航当局提前沟通,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其实也是我们从之前的一些教训得来的,如果不做提前沟通,交付计划有可能会被明显的延误。因为我们希望作为航空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去实现交付,而不是配套商,所以把这些监管的事情做在前面是更有用的。

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多的来自于国际转包项目、国际部件交付项目,或是军机的整机交付。真正做到航电系统项目的航空公司交付和飞机公司交付,在飞天联合之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案例,所以我们这些经验教训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

从行业来看,最近中国民航局也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一些工作,比如说和美国的FAA、欧洲的EASA签双边协议,这就意味着我们互相都认可对方批准的产品是可以在各自市场应用的。那么就大大加速了中国企业通过双边方式走向国际化市场的进程,但这个路径还是偏理论化,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去探路、去反馈它的有效性。我们也愿意配合局方,做更多的实践,并且反馈给局方更有价值、更有建设性意义的信息。因为最终我们还是要进行工业实践,获得海外航空公司的认可,双边才更能够发挥价值。目前看来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不对等的条件,需要工业界和监管机构一起推动,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

空天界:您接下来的一两年有什么规划,未来融资需求是否可以透露一下?另外有什么新产品/服务的规划可以透露吗?

由于疫情的原因,基本上在短期内海外的市场不作为重点,接下来的1-2年的核心工作就是重点服务好中国航空公司以及对中国商飞一些项目的支撑。期待在未来的1-2年,中国的机上互联市场能够形成规模化的部署,更多的航空公司会采用这样的产品去给乘客或是对其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应用。

我们的新产品除了机上互联外,在数字飞机领域也有所进展,例如驾驶舱数据管理这部分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在做试点的落地了。另外我们为商飞提供的新产品,智慧客舱也已经在做样机交付了。从我们的这些进展来看,机上互联已经开始从连接走向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阶段,仅有连接肯定是不够了。所以接下来的一两年,我们对行业的判断还是非常乐观的,虽然疫情还是会影响交付的计划和规模的部署,但是航空公司对飞行安全、飞行效率和飞行监管这些方面,同样需要机上连接、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产品,所以这些需求是持续存在的。

融资计划上,我们最近和一些一线基金、政府基金已经有了深度的沟通。目前的核心还是把事情做好,把产业逻辑和商业模式形成闭环,让更多人理解行业成熟度到一定阶段了。其实我们这个领域的商业闭环比其他热门的比如商业航天产业其实更容易达成,也更成熟。商业航空其实是投资人更应该快速进入的领域,但我们国家恰恰是这块的研发制造类的企业太少了、市场化企业太少。传统的军工配套等单位由于国有化性质,市场化的资本很难进入。其实现在的飞天联合是与股东一起,帮助产业内的一些创业者和资本方在探路,一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全新的没有人走过的路。当我们把这条路完全跑通,商业模式完全验证了,企业收入到了一定量级,或者是科创板上市了,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我们自己的经验给到产业、给到资本市场,这样大家看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空天界:作为有过成功和资本合作经验的创始人,您对于其他正在和资本沟通对接的同行朋友们,有什么建议呢?

由于行业特殊性,还是需要和对行业认可度高的投资人一起携手发展,跑得远,跑得久是共同的目标,这个领域难以挣快钱。飞天联合现在的发展大概处于一个中间阶段,还需要2年到3年的时间,才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比如科创板的上市这样。

我们企业早期的融资逻辑是跟有行业认知能力、有愿景的基金深度沟通,并且引入这类基金,就像赛天资本这样的基金。因为很多市场化基金,想让他们很快转过来投我们,是有一定挑战的,但接下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基金会转到航空航天以及新兴的硬科技领域。

商业航天现在非常热门,因为在美国有对标的投资逻辑和商业模式。其实商业航空在美国、在欧洲也是非常成熟的领域,恰恰在他们那边也不是目前的风险投资的热门领域。但在中国应该是一个热门的新兴领域,因为中国这个领域非常欠缺,需要更多的资本方一起推动,而且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早已经被欧美做了多轮的验证。我们现在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在原来欧美商业航空的模式上向前走,是演进并不是完整的革命。所以从资本的角度来说更容易去识别,这个领域达到商业闭环,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资本回报时间。我们很佩服像赛天资本这样的机构,他可以很早的认知到这个领域并且愿意更早的进来,那么我们相信后面享受红利的空间也会更高、更大一些,当然可能与我们陪跑的时间也会更久一些。所以这个领域需要更多像空天界这样的平台来促进各方沟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形成更好的良性生态。

空天界:您怎么看待航空航天创业者中普遍存在的技术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整体上讲是好事,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基础。比如当我们说的历史时段的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还是蒸汽机时代等等,都是以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技术的进步来命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量的科技人员愿意去创业,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要实现创业成功,基本上都需要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的历程才行。在这个期间大量的企业实际上是失败的,要在这十几年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生存下,那么在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的平衡方面就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商业价值,对他们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期间首先他要有非常强的忍耐力,还要具备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勇气。其次他需要将获得财富自由当成一种结果,而不是创业的目标。我们希望真正的科技创业者,是像段总他们一样,有着愿意去尝试、去改变甚至去创造一个新事物的追求和梦想。

空天界:接下来您主要的投资方向在哪?具体有什么投资计划和基金的发展计划?

就像之前说到的,我们不是特别强调一定要投某个赛道,而是强调一个投资逻辑,就是有算法赋能的先进制造业,或者通俗地说是会思考的硬科技,我们会继续保持这个领域的投资。从基金的整体来讲,我们一直在走小而美的投资策略,所以我们不强调巨大的管理规模。对于投资人,我们强调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绝对回报率,让他们实实在在的有一个好的收益。对于被投资企业,我们强调的是,我们对被投企业核心价值的赋能。这些是我们今后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的工作,总体上还是这样的发展计划,继续保持,初衷不变。


空天界:最后请二位给其他的空天创造者总结几句心路历程或者美好祝福。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天空,是无尽的前沿,离开地面飞行,从哪个高度开始都可以。从商业角度来看,商业航空更成熟,商业航天更热门,祝大家好运!

我用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名人名言来总结,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空天创业者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脚下,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航空航天领域创业、投资的确很难,但如果没有仰望星空的梦想,就永远不会成功,星空也永远不会让你触及。这句话送给所有空天领域的创业者。

也特别感谢我们空天界,在这个领域创业也好,投资也好,确实都不太容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在这里我也借用刚才段总的一句话,感谢咱们空天界能够在这个领域里,把大家组织起来,把我们的这些理念宣传出去,让更多的资本可以了解这里面的逻辑。



上海赛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赛天资本,Skytrace Capital)成立于2011年2月,长期关注有“算法赋能的先进制造业”,秉承小而美的精品投资策略,在空天、人工智能及信息化技术、军民融合技术、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持续布局,对投资人强调给予绝对回报,对创业者强调核心赋能。


飞天联合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领先的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专注于提供机上互联及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实现了产品自主研发的全球化布局,核心产品包括机载高通量卫星互联系统、飞机数据系统、智能客舱系统等硬件系统及客舱IFEC运营管理平台、驾驶舱数据智能应用平台。为国内首个获得CAAC、EASA、FAA全球三大适航体系产品认证的机上互联大满贯企业,已为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等地10余家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提供高可靠高质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市场空间

未来20年,全球民航飞机总规模超过5万架,其中中国民航飞机规模将达1万架,民机航电系统市场总规模或将达到近3000亿美元。根据LSE预测,未来15年,仅运营空地互联将产生1300亿美元新市场。目前全球有超过一万架民航客机安装了机上互联网设备,美国的渗透率在80%以上,而当前中国机上互联的渗透率仅有5%。中国成为机上互联重要的增长市场。

在新一轮网络及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航空产业向实时互联和数字化升级,民用航电领域因此正面临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出现了诸如“高速机载互联”、“飞机大数据采集及应用”、“智能客舱”等新的赛道。民用航空电子新兴领域,融合了全球最新发展的高通量通信卫星、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国外主要航电公司的创新部门及在航电领域有所积累的新兴科技公司是主要的参与者,对中国民用航电企业来说是一次产业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而中国民用航电通过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亦可以加速发展,有机会和欧美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走向“数字”时代。

疫情使航空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行业对客舱驾驶舱数字化、智能客舱、交互无接触娱乐、客舱健康新技术等民用航空电子新兴领域配套服务呈现出迫切需求。“十四五规划”、“新基建” 、民航局最新政策均指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国内航电企业历经多年的创新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和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也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全球航空业数字化浪潮与民航装备国产化趋势下,国内航电企业及飞机数字化服务商将迎来巨大新增市场机会。

行业价值

航电系统领域由于其特殊性进入门槛极高,且呈现长周期发展的特征。飞天联合历经十年的产品研发和适航认证周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获得全球认证(CAAC、FAA和EASA)的航电系统产品研发制造商,已为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十数家航空公司和飞机公司提供高可靠高质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数字化转型是民航的主动战略选择,基于高通量卫星的前后舱协同空地互联,会带来飞机安全、效率及服务品质的多重提升,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民航建设。机上网络使后舱乘客使用自己的移动终端(BYOD)可以实现实时高速上网,提升乘客乘机体验,构建民航吸引和留存客源的竞争优势;有了实时高速互联网的支撑,空中互联网设想的商业模式也能迎来和地面互联网行业模式一样的快速发展,为航空公司带来商业模式新机会,提升辅营收入;机上网络在前舱的应用更为迫切,机上网络可以完善飞行数据采集及空地数据的实时高速双向传输,为在地面建立精准的数字飞机孪生体提供完整的数据资产,把对飞机的管理转变为实时数字化管理、预测型管理,大大提升飞行安全和效率,为航司安全高效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