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空天科技创新投资新机遇 | 6TH CAIEC实录
2022-09-21
从创新投资机遇视角出发,以对话形式为企业家展示航空产业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投资人的感受和体会。
俞总您好,您曾经先后在航空航天体制内从事科技和金融工作几十年,近7年来您个人投资并成功扶持了4家航空企业,对空天产业有着深深的情怀。组织大赛的这些年我看到很多创业者其实非常孤独,他们很多都是技术大牛,但是在产业资源、管理经验、资本运作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非常需要像您这样的前辈、兄长给与一些建议和帮助,我想请教您在以个人身份投资、辅导初创企业的过程中,您认为专家型天使投资人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任务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专家适合成为天使投资人或者创业导师呢?
俞向明:现在很多创业者能力可能不足,但却有一定的特色,比如在专业领域里有从业背景、有一定技术发明,或有较强的市场能力。这部分创业者最需要找到能够理解他、坚定从事创新创业领域的人。在天使投资阶段,创业者更需要的是对其所在领域热爱且有情怀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人应该具备较强的行业背景,更好地与创始人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与创业。天使投资阶段的创业者,虽然很需要资金,但更需要的是一名能够在行业内有背景的投资人,赋能技术团队、产业发展方向、市场沟通融合等。
我个人投了五家天使阶段的航空类企业,集中在航空制造和航空电子领域。体会是投资这些领域比较辛苦。不像一些做VC投资或PE投资的大机构,背后有团队承担风险,风险程度比较小,只需要阅览财务报表,与同行进行交流,基本就能判断企业的未来走势。做天使投资,很多时候是投别人不敢投的项目。作为天使投资人,要看到项目的隐性价值,如果价值都显性了,那么投资成本会更高,收益会更小,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就会更大。除此之外,我认为创业者选择一名有技术行业背景的天使投资人,对初创企业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投资人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附加值。
潘总您好,您在2020年的时候就在媒体采访时说过,“我们要投真正有进口替代能力的科技企业,这类企业无论是在国际形势变化还是疫情面前,都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和现金流实力。”在经历了魔幻的这两年之后,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您说的太对了。那您能不能分享一下为什么在疫情初期您就会有这样的判断,同时也请给大家介绍一下丰年资本?
潘腾:丰年资本投资方向包括科技产业的软件和硬件,都具有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的特点。这段时间我们在西安投资的几家企业,都是围绕着自主可控、进口替代展开的,例如从事军用装备和民用飞机产品检验检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西测测试。
我在2020年的时候曾说过,一定要投有真正进口替代能力的科技企业的事情。其实我强调的就是“争”,中美日益严峻的关系必定是长期趋势,大家都想去踏这个风口,做进口替代。但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回归本质,想想该技术是不是真的被禁运了,国内是否真的有进口替代诉求。至于为什么说这样的企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下能走得更好,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强调用两条腿走路:第一,原生态的主营业务;第二,大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下由自主可控带来的诉求。两路并行,抗风险能力会更强。对于企业而言,没有现金流是致命问题,真正好的产品一定会在财务报表中有所体现。
航空产业链很宽很长,丰年资本是对哪一些细分领域的项目会比较关注呢?您投资项目的时候,判断他们是否值得投资和决定投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以后有一些项目想要获得你们的投资,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潘腾:依托于丰年资本现有的资源以及过往履历,如果把一个项目分为10个发展阶段,我们更想投发展阶段2~8的项目。处于这些阶段的项目产品基本定型,已经得到某一个或多个核心客户的认可,并且演示验证已经通过。丰年的投资可以为企业起到加持的作用。我们有一个管理赋能团队,叫HMSC“丰年经营管理中心”,未来会给很多需要放量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丰年资本产业赋能体系有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经营管理,不管是航空产业还是各个制造业产业,可能会出现业绩良好、不愁订单,但无法实现量产或者交付问题的情况。我们通过日常管理帮助企业维持业绩 平稳增长,以系统性的管理工具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帮助企业 构建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二个板块,提升企业对“人” 的管理能力,帮助企业更大程度地发挥“ 人 ”对于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深度挖掘个体潜力,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合力,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个板块,帮助企业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 对公司进行规范化且有效的财务管理。同时,对企业相关人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对于如何管理专业中介机构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助推企业顺利走入资本市场。
第四个板块,品牌宣传。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宣传管理,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行业覆盖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回归到投资方面,我们投了不少科技相关的软件和硬件企业。比如最近投资的自主可控相关的企业,有偏底层的像达梦数据,以及做三维CAD的华天软件,都是我们正在投资且重点关注的领域。我们看项目具体关注的是交付能力,好的项目不存在没有订单的问题,所以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批量性交货的能力。此外还会关注团队整体水平,以及产业是否具有延展性。
李总您好,首先我非常感谢您投资了我们大赛的获奖项目星奇世界的天使轮,当年我们很多评委就非常喜欢这个项目,您的眼光真好。我看了网上一些关于您的专访,您投资的项目非常跨界,但据说投错率却不到10%,而且您离开红杉还是因为更喜欢投资从0到1或者从0.5到1的初创型公司,那就更有挑战了。您是怎么做到梳理这么多的行业信息,并精准的找到其中的最强者的呢?
李剑威:我认为做VC投资投错率不到10%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个数字未必很准确,不过我们投资成功率确实是不错的。因为做VC投资需要覆盖很多不同的行业,所以我们会在同一时间跟踪大概十几个主题,其中有些主题是长期跟踪的。比如星奇世界,它属于我们投资版图中的无人机应用板块,再大一点属于无人系统的应用。无人系统包括了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无人船、无人飞机等等。但无人机又会细分成很多领域,比如大疆的定位是“会飞的照相机”,无人机的分类也包括无人机玩具。在无人机玩具类别中,星奇世界是非常杰出的代表。
我们同时覆盖很多行业,还能找到其中的最强者,可能跟我们的长期跟踪有关。在决定投星奇世界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这个领域里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有一天无人机变成一个玩具,不需要GPS了,那它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可能是固定翼玩具,也可能是多旋翼玩具。后来当我们看到星奇的时候,思路就发生了碰撞。起初,星奇实验室是做无人机驾驶培训的,但我们认为他们团队有能力做出更好玩的小飞机。我们也输出了很多行业内的问题和观点,包括目前无人机作为一个玩具有什么问题存在、市场上有哪些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与创始人张子楠和整个星奇团队进行了多轮推演之后,我们确定了产品的形态和要达到的指标。团队在过去一年也做了很多工作,有了最近新推出的产品——STARGAZER 观星者,效果非常好。
虽然我们覆盖众多行业,还能找到最强者,是需要长期跟踪,并且进行深入思考,理解产品形态应该呈现的样子。然后当遇到合适且非常热爱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时,就会迅速擦出火花来。
李总,您和罗兰贝格于占福先生有一篇关于UAM的对话我觉得非常精彩,见解非常深刻理性。近几年您在航空航天领域投资了亿航、深蓝航天等明星项目,您是认为航空航天领域现在有了“结构性投资机会”吗?您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什么样的投资蓝图呢?
李剑威:近年来,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确实看到民营公司结构性的机会。主要体现在航空和航天这两个领域里,有一些国有企业做不到的新品类。
在航空领域,最近有很多UAM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公司都已经拿到了融资,例如我们早年投的亿航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还有例如峰飞科技、小鹏汇天和沃兰特航空,也拿到了很多投资。究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传统的航空器领域内,大飞机公司创新不易,直升机市场低迷。但是在垂直起降的新型飞行器领域,比如短途出行或城际飞行的飞行器里,会出现很多创新。尤其在无人系统出现之后,传统厂商其实动作很慢,空客和波音也在做,但是他们的产品结构分析以及里程碑节点,都需要很多年来实现。而有活力的民营公司很快就会出来能飞的样机,比如亿航迭代的速度和常态化的试飞进展都很快,到目前已经有几千人次坐过了这架飞机。
去年美国上市了三家eVTOL公司:Joby、Lilium 还有 Archer。一级市场有大量基金,在一些特定的细分新品类领域里,确实给民营公司带来很多机会。监管的态度也十分重要,民航总局包括华南局和华东局目前都非常支持这类公司,亿航也已经拿到了试运行的许可。我们认为接下来在这些领域里还会有不断地创新,并且头部公司会发展迅速。
在航天领域,我们投了深蓝航天和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所在的可回收火箭领域,中美差距仍然较大。原来,国有体系在航天领域里非常强,尤其是液体一次性火箭的长征系列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在可回收领域,美国的民营公司做得最快,尤其是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马斯克在2015年12月21号完成了首次的入轨可回收,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基本已经能够实现常态化的入轨加回收飞行。在这个领域里性价比很高,完全超越了NASA和类似ULA的国有航天公司。
中国的国有体系在可回收火箭领域的品类上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因为做这样的品类意味着要不断试验、快速迭代,甚至会遇上很多的失败。SpaceX公司就发生了很多次事故,但他们并没有被挫败,而是将其看作常态化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所以这个领域更适合民营公司来做。深蓝航天在这方面也发展迅速,他们在过去7-8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完成了10米、100米以及1公里的回收试验,并且在发动机上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以去年我们投资了他们。民营公司比较有机会在可回收的新品类和新领域里实现快速突破,并作为国有航天的有效补充。
刘总您好,您在材料领域和航天领域有非常多的投资案例,其中我认识的几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型创始人,您本人也很低调,但口碑却非常好。我就非常想请教您是如何做到自己很低调却又在材料、航空、航天这些硬科技领域发现那些更低调的科技创始人的呢?是什么把你们连接在一起,并形成共鸣让您决策投资他们的呢?
刘夫林:在此之前,我从事了20年产业投资和产业规划的工作,后来在集团公司,我们开始利用自有资金做一些早期的科技项目。我判断项目的方法其实跟大家的逻辑也有共同点,都是投一些早中期的科技项目。丰年资本看重2~8阶段,我更愿意看更早的1~5阶段。如果我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项目和团队,在航空领域会围绕着产业链看,例如材料、零部件、新工艺、新装备,以及航空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发动机、模拟机、无人机和靶机。
我们集团公司在做产业投资时,每年会成立不同的新公司。进行公司调研后,会坚决放弃掉不够成熟的项目。在接触这些初创公司时,我也会换位思考,把它当做我们集团的子公司项目来孵化和培育。我跟这些创始人之间的连接,可能更多是理工男之间的共鸣,觉得大家的三观、对产业链的理解以及对政策周期和产业周期趋势的了解很一致。
很多投资人认为航空航天产业投资周期长、增长慢,观望多出手少。但您出手稳准狠,我非常想请教在您的投资战略中是如何看待航空航天产业的?您下一步会重点布局那些细分领域呢?
刘夫林:我更偏向于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大行业,先说一些航空航天行业的大数据:目前全球的航空航天产业有8800多亿美金的市场,但是中国只占了8%。这些年,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年空客的组装工厂被引入到中国天津后,中国的一些航空产业链逐渐被带动起来了。航空产业链发展起来之后,也促进了中国商飞大飞机的整体发展。此外,航空和航天在产业链里是不分家的,比如我们投资的一家3D打印公司所做的3D打印件,既可以用在民机和军机上,还可以用在航天的发动机上,意味着其延展性足够强。
目前,中国虽然在大行业和大市场里的市场份额占比很小,但是中国的政策是大力支持的。但我们仍要有足够的耐心,观察公司是否有能力持续发展20年、甚至30年。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例,一个初创公司初创2-3年,会是一个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再成长几年,成为国家小巨人企业;继续成长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成为制造业的单项冠军;未来再发展,可能就会成长为一家平台级或者生态级的公司,这就是这些制造业科技公司的成长规律。
在投资中,我更愿意投A轮、pre A轮或者天使轮。就是一个词——“长坡厚雪”,大行业里的超级赛手不见得必须是一名多牛的科学家,而应该是一个非常务实、踏实的超级工程师团队,他们既懂行业又懂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解决的多是工程问题,把工程问题解决后,拿出非常好的产品并且交付能力很强。我投资的这批公司,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有12家成为了国家小巨人企业,今年有10家企业已经到了券商进场阶段。
有时候我的观点是“慢即是快”,不要被大家所误解,总是想着行业很漫长。如果能找到一个精准的行业切入点,并且该企业能把产品做得好,那么周期就不会长。例如我投资的火箭公司,他在2020年11月发射了第一枚火箭,而后在去年和今年又各发射了一枚。初创期的时候,它并不是第一梯队的火箭公司,但是经过了三年的发展,它现在是国内最稳健的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连续发射成功的火箭公司。
这两天我梳理了投资项目,我们在航空相关产业内大概投资了十多个项目;航天产业内围绕着全面的布局,投资了星舰船和测控遥感以及其他平台公司,公司间可以交叉融合,沿着产业链进行打造。不管是军民融合还是其他方面,创业者和投资方的共同任务就是把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打造出来,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空天报国的使命。
俞总您好,今年我们中国航空学会创新投资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了,您是我们的副主任委员,您在空天科技与金融证券的融合经历非常的稀缺,刚才三位机构投资人都谈了他们对空天产业投资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期待,我想请您谈一谈您个人认为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学会创投委应该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凝聚什么样的力量,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才能更好的促进创业者与资本、与市场的对接合作呢?
俞向明:中国航空学会成立创新投资委员会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学会里面,大家主要都是进行一些理论层面的互动,例如做学术评奖、职称评定、论文推荐和学术交流。但是在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的大形势下,学会能够抓住机遇,不仅在很多实践上进行实施,同时还建立了组织构架,这是对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的保障。学会成立专门的创新投资委员会,首先就是为了扶持航空航天的军民融合类创新创业企业实现更好的融资和市场拓展,也是为了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其次,我认为委员会也是为了支持和服务一些围绕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类企业的优秀投资机构,为他们的投资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企业并做出决策。创投委员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一定会首先完善创投工作的体系,充分发挥航空学会各地方分会的作用,紧密依靠各会员单位,积极整合资本市场等多种有利因素。尤其像刚才李总、潘总、刘总等专注于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企业的投资机构,我们共同面向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咨询、管理咨询、融资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使得更多中小微企业能够在创新创业中顺利的进入航空航天及军品的领域,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未来,创新投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前景很广阔,但是工作比较艰苦,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为大家的业务发展,为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也为军民融合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非常高兴今天能在会议上认识大家。我长期生活在成都,1982~1992年在航空领域工作了10年;1992~2006年在证券领域工作了15年;2006~2014年在航天领域工作了8年;2014年至今从事创业和投资工作,所以我也非常愿意跟大家交流。大家提到的一些企业我也很熟悉,也有些业务上的交际。我们投资了5家企业,基本上涵盖了航空制造的机械加工、 3D 打印、蒙皮制造、飞机装配、航空电子、飞机仿真模拟,以及隐身雷达测试的业务,有些企业也正在做新一轮的融资,希望大家能共同交流,谢谢大家。
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从各位的分享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航空航天的投资人对整个产业的理解不输于我们创业者本身,有大量的辅导性质的赋能工作。总体上各位都认可我们航空产业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天花板很高,竞争壁垒也很高,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期待四位嘉宾能够发现更多优秀的项目!在航空产业创造更多的传奇案例!